游山水、品民俗、享热情——阳朔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11/01 20:37:15
来源:阳朔县委宣传部

游山水、品民俗、享热情——阳朔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字体:

  提到阳朔,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漓江的氤氲水墨、遇龙河的悠然竹筏。今日的阳朔,老建筑里藏着文化惊喜,节庆活动火热“出圈”,非遗文化能体验能“带走”,连唱山歌也成了“必打卡项目”。2025年1-9月,阳朔县接待游客1986.30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总消费285.69亿元,同比增长15.3%,超70%游客因文化体验多留1.5天。

  文化活动“破圈”:从“单点体验”到“全域沉浸”

  阳朔的文化活动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沉浸式体验矩阵”,每个场景都能让游客深度感受阳朔的文化与热情。

  在遇龙河畔的格格树饭店,游客清晨在薄雾中随师傅练习太极,午后在活动室里执笔描绘桂林山水于扇面,傍晚围坐一堂,跟着饭店管家揉面、调馅,在欢声笑语中包出地道的饺子。“来自爱尔兰的本一家,临行前赠予我一幅孩子手绘的画像,记录了在这里参与的各项活动。”格格树饭店负责人陈荣华说道。

  在福利镇画扇传承人莫云忠的工作坊,非遗技艺正转化为可感知、可带走的记忆。莫云忠坚持在单层宣纸上创作,以保留国画水墨交融的独特韵味。“国际学校的师生和外国友人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不仅来参与互动式体验,更乐于将这份独特的中国文化‘带回家’,不少人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创作过程。”

  阳朔的山歌文化依循四时节气流转,在不同的季节绽放出独特魅力。春江水暖的“三月三”,百人山歌在桂花湖畔悠然响起,传统对唱与现代表演形式巧妙融合;盛夏六月,兴坪漓江的碧波之上,游船载歌行过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实景地,山水与歌声相映成趣;七月稻浪初涌,葡萄镇的田野间回荡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山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秋冬时节,山歌又助阵“铁人三项”等国际赛事,以激昂的歌声为体育盛事注入在地文化的澎湃能量。

  山歌更走进福利镇渡头村、走进酒店民宿、走进外国留学生课堂,以歌传情、以歌迎客,为游客打造场景化民俗体验。

  空间载体“焕活”:从“单一景点”到“文化场景”

  阳朔将文化活动巧妙融入山水之间与历史建筑之中,让游客每到一处,都能邂逅惊喜。

  徐悲鸿故居通过红色文化实践课与艺术展览,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空间,实现了教育功能与文旅消费的良性互动。

  遇龙河畔,由老谷仓改造而成的“谷仓稻作书院”,已成为集阅读、市集、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类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更通过“书院+民宿”“书院+非遗体验”等多元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人均消费水平。

  阳朔千里思乡村振兴促进会荣誉会长欧文介绍:“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上百个这样的文化交汇点,让外国游客不仅能住下来,还能亲手体验非遗,感受中外文化碰撞的乐趣。”

  此外,南非友人‘疯子鹰’改造的古民居民宿,不仅保留了桂北传统建筑的飞檐、木窗等元素,还融入非洲木雕、部落织物等异域装饰,形成‘中国山水+非洲文化’的独特居住场景,不少游客因这份‘跨文化惊喜’延长了阳朔行程;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千里思书院’,则定期举办‘英语角’‘中法美食交流会’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跨文化活动32场,成为中外游客互动的‘桥梁空间’。

  节庆活动的空间布局独具匠心。当地以“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为主线,将“崇军月”“尊师月”“福利五月八”、户外运动嘉年华等系列特色活动,有机植根于这片秀甲天下的山水之间。这些活动以“文化+节庆”的模式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福利五月八”节庆期间,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120%,30家商户集体“爆单”;“崇军月”带动游客超400万人次,部分商家营收增长10%。

  服务细节“暖心”:从“接待”到“主动共情”

  阳朔的热情,藏在每一个服务细节里,这些“不刻意的温暖”,让文化活动更有温度。

  西街上的双语警务亭,不仅是安全岗,更是“游客驿站”,提供咨询、充电与应急药品等服务。遇龙河万景码头与如意峰景区设立的“健康阳朔”义诊点,将专业医疗服务送至山水之间;每逢节假日,近两百个党员先锋岗与志愿服务点遍布全域。

  尊师月里,在阳朔世外桃源景区,身穿着壮族特色服饰的演员们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敬献绣球与彩带。

  从一张手绘地图、一次义诊,阳朔用细节编织成一张以共情为纽带的服务网络,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有风景背后的人情温度。

  桂林市政协副主席、阳朔县委书记孙国梁介绍,阳朔立足得天独厚的漓江、遇龙河等生态资源,正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以“匠心”深耕文化内涵,以“诚心”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山水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

  未来,阳朔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以文化软实力筑牢旅游硬支撑,建设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展现中国乡村之美、文化之韵的亮丽窗口。(乔小娟 钟玲丽)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